English

改进教育 给孩子留有体验高尚的余地

2000-02-22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小学校长 吴国通 我有话说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育部新千年的第一举措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事实上,“减轻负担”和“改进教育”密切相关。冷静思考我们的德育工作,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一再“加强”的实效,并未达到我们的期望结果。

回顾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小学的时候,没有单独开设过思想品德课,更没有系统的劳动教材,也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就是说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知识的教育,我们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没有今天小学生知道的那么多。我想这恰恰反映了我们一味加强思想教育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大人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的原因是我们把原来是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中分离出来,组成了精品系列——品德教育。其结果就像糖精、味精不能直接食用一样,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了,原本素材中的激情脱离了本体,倒了吸纳者的胃口,相反淡化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兴趣。这道确实应了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我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

在教育的整体实践中,我们过去重视思想教育的原则实际上就是朴朴实实的三条,即“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育于管理之中”。而我们在一再“加强”之中,过度强调成人的愿望,结果偏离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实际需要,使原本灵魂的素材也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用分离,使思想品德的生成丢失了鲜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学校课程一再增加,挤掉的恰恰是孩子们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现在小学的少先队活动只能在课表中隔周排一节,与班会兼使,结果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搞“支部学习”。黑板上学雷锋,教室里助人为乐,那种切身的责任体验难以生成,使思想教育变成了说教,变成了表演,甚至人为地造就了能说不能练的两面人。为此,把活动还给孩子,还给少先队组织,让他们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去汲取社会的营养,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问题之三是出在我们教育的管理思想上,是培育主体,还是灌输客体,仍是影响我们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障碍。事实上,“望子成龙”并没有错,而是错在我们没有把这种企望变成“子望成龙”,结果很多不愉快的恶性事件接连不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也是如此,我们没有把“要你高尚”变成“我要高尚”,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从而生成恰当效果。例如,我们经常训导学生:“明天有人参观,为了集体荣誉,你们要有礼貌!”这些司空见惯的导语,实际上是道德主体的偏离,因为素质的追求首先是个体的。个体的高尚是在个体的追求中实现的,脱离个体的追求是易生就两面人,对儿童来讲更不易强化虚拟的追求。

最后,我要强调改进教育除了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之外,还要从离学生最近的群体抓起,从学校来讲,当务之急,就是要建设能适应现代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班主任队伍,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改革班级工作是落实改进教育,给学生留有体验高尚余地的最基础的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